Banner from WebUnion Chinese Network
[园丁自述]
[初涉泉河]
[新品鉴赏]
[市场介绍]
[真伪辩析]
[交换目录]
[精品拍卖]
[专家点评]
[发布信息]
[交友中心]
[藏界新闻]
[请你留言]
[古泉论坛]
[专题赏悦]
[泉友投诉]
[返回首页]
  泉友点评

上一页 下一页


清朝雕母之我见

PATRICK

光绪时有些地方局铸过一些文字秀丽的钱币,但制钱的式样偏小,粗率大势已成定局。清末钱币粗劣减重,其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杠杆的制约。有时候,同一年号的钱币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本文想表达的另一个观点,大量的文章介绍雕母的铜色金黄、铜质细腻等等,而实际上每一枚雕母都是一个独立的版别﹝这也是雕母贵重的原因﹞,质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眼光看待雕母,差异的因素很多。

雕母是在小的铜板上刻更细小的文字,成品需经过皇帝和法堂待郎等﹝清代管理铸币的官员﹞的严格审查,要求极高。刻工十二三岁拜师。所从老师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手,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磨炼才能独立接受任务。假如小平钱直径为25亳米,每一个字约0.4 x 0.4亳米,笔画宽度在1亳米以下,可以想象雕刻工艺的难度。这些师傅不仪技艺精湛,还有自己的"绝技"-就是刀下的效果是以感觉为主、眼睛为辅,"手眼合一"落刀,并有十分把握,这是绝技之一;第二绝是﹕用手工刻出的线条挻直、平面光滑如镜,不留刀痕﹝也有个别部位留有刀痕,但不影响铸造质量﹞,可以同机床加工媲美。第三绝是﹕找不到起刀、收刀的痕迹,无论刀从什么地方开始,它同以后的进刀用力大小不会一样,尤其是硬的物体,所以要做到不留痕迹是非常的难,最后一绝是﹕每一刀都要有把握,任何修补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最后一刀必须干净利索、恰到好处,这一点无论民国初期还是近年的雕母赝品都无法做到。

主要有﹕

1. 时间造成的差别﹕新朝代开始或皇帝登基,铸新币时都会刻意将钱币做得大样、质优。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致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法堂待郎鉴定,然后以精钢凿成祖钱。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年号钱币的铸造会十分认真。雕制钱样的材料就实物看到的就有象牙、枣木、锡或铅锡合金等。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用牛骨、象骨﹝又称冲牙﹞冒充象牙刻制的假钱样,识别的办法是象牙有纹路和光泽、较重;而冲牙没有纹路和光泽、较轻,色泽也很不舒服;书法和刻制的技术很差,有的明显是椭圆形。 做大钱成本高,优质和尖劣质钱一起使用,老百姓会把一钱留起来。所以大钱只能做做样子。接着,官员将经皇帝审核的钱样边磨窄了,减重铸币,同样的铜做更多的钱,上下串通,好处大家分,这种欺上暪下的贪污办法在其它朝代也有。清朝后期,社会经济每况愈下,铸币重量逐年下降,需要不断制作新的雕母,越往后雕母的体积越小、质量越差。

2. 地区的差别﹕沿海与内地的差别,不同民俗的差别、经济、文化的差别,造成风格、质地上的差异,不同局的雕母质量、轻重、大小也不相同。如咸丰宝直、宝源初铸币及福建宝福局的一些钱币可以达到有些钱局样钱、母钱的水平。而新疆各局所铸咸丰钱大部分很粗糙,其雕母也可想而知。

3. 用途的区别﹕工户部呈进的雕母,一定是铜质精美,呈金黄色,但用来铸母钱的,不一定用成色好的精铜,而且雕工亦不用十全十美。总体来说,清代早期的质地、雕工优于晚期,虽然嘉庆以后的雕母大部分比较粗糙,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精美、质优的。不同用途的雕母存在不同质量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作为向上级机构、皇帝进呈审核用的雕母,必须精雕细琢大样,有的不开金口、甚至鎏金。以后这些钱不再用作铸母钱,即使铸币也是很少,只是装装门面而已。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时会做一些,如嘉庆、道光的大样钱近似折二大小,制作也好。大样精美的雕母留在宫内或在钱局陈列,作为档案或用作观摩的样板。日后正式铸钱时使用的是另一类雕母,做工不那么讲究,从现存世后期清钱可以反推它的母钱、祖钱并不会优秀。缩小雕母还是铸币官员的财源,好处远大于他的俸禄。清代官僚的腐败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雕母终究是雕母,再差的雕母也与众不同。认真、仔细,从多方面严格审定,铜质、雕工、书法、风格、考虑钱局、时期等因素,是能够辨别雕母的真伪。清末民初,方孔币退出历史,改用机制币,"下岗" 的钱局雕刻师傅为了生计,也私下里做过雕母,主要是用品相好的铸币改刻。此后,又有钱币商人请刻铜师傅制作雕母,虽说也刻得像模象样的,如果同真雕母一比,总有破绽。总之,识别雕母应慎之又慎,最重要的还是多看真雕母。

(PATRIC EMAIL:asl@fesco.com.hk )

请查看和发表意见.

欢迎各位泉友赐稿,园地需大家共同浇灌才能形成一片好的休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