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钱略述(连载3)
宋捷
三 作为中国藩属“安南国”仿造的中国钱币
14世纪前(相当与中国宋至明初时期),越南历经丁朝、前黎朝、李朝和陈朝。这段历史时期,当时越南与中国的宋朝来往频繁,宋钱大量流入越南,以至越南钱币也尽量模仿中国。虽然这段时期内越南也铸造了不少种类的铜钱,但其性质主要是为了赏赐或纪念而铸造,很多种类只铸造了很少的数量。只有极少部分流入流通领域,与其他钱币一起通用。占流通钱币总额的比例还很少,流通范围有限。
在这段时期内仿铸的中国钱币主要是为了弥补流通的不足,以模仿宋钱为多。北宋铸钱工艺先进,尤以徽宗钱赢得中国历史上“铸钱三绝”之一的美誉。仿者多拣选流通钱中美品为母直接铸造,以中国钱为母铸造者,只有钱径缩小,重量降低,而形制、钱文则看不出与正常钱有什么区别,混入各种钱中经过流通后,更难分辨孰是孰非;有仿照中国钱文字钱形自行铸造者,多宽缘薄肉,文字纤细,钱型有大有小,字体虽仿中国钱但风格差异较大。所见有宣和方冠篆书阔缘小平、圣宋元宝美制阔缘小平对钱、崇宁小平阔缘异书、治平通宝篆书阔缘(图6);也有随意书写中国年号而开模铸造者,风格与中土钱币截然不同。并有文字杂书者,但从出土情况分析,此时的仿制钱并不是指私铸、盗铸的减重钱(与下文所述水上漂者不同)。它们的重量都在3-5克的正常范围之内,铸主应为割据豪强或农民政权。所见有1379年阮补起义政权所铸宋元通宝杂书钱,“宋元”篆书、“通宝”隶书、天禧通宝杂书钱,元符通宝篆书钱、天圣元宝篆书钱、淳熙元宝杂书钱(图7)等;尚有采用中国钱为母但作文字增减者,所见有南宋年号小平光背钱系采用南宋铸造小平钱为母钱省去背文者,一般面文不甚清晰,至正小平光背亦属越南所产,由于是翻铸造成字体笔画变粗,与元至正仿大定瘦金体相差较远,还有宣和通宝短宝开足阔缘缩字钱,“宝”中“王”被省笔做“三”
(图8)。
笔者昔年在川中所获一端平通宝小平背午钱,生坑绿锈,形制规整,文字娟秀自然。唯背文较平夷。倪模《古今钱略》中称“端平元宝平钱,径寸一分,真书,幕穿上午字,自上至右旁读。按理宗端平元年甲午,午字,当即是年所铸。”此品仅在“古钱大辞典”上一现,“历代古钱图说”后国内诸谱未载。有朋友认为是端平元年(甲午年)以地支纪年的边炉钱。也有说是安南钱者,但无根据。无独有偶,去岁,笔者到广西边境寻泉时又收入一枚,生坑,面背皆红绿锈,两者皆为青铜。此泉较前泉版别略有所不同,正背面文字均大于前品,尤其背午非常清晰。考金大定时期中国才始有大定背申、酉钱之背记干支钱。安南早期钱确有背字之惯例,然有记国号者,有记年者,有记王号者,但背记干支之钱直到17世纪才出现。此品是当时越南的陈朝为庆贺宗主国南宋朝廷改元而特地铸造的纪念币,还是南宋边炉铸造,尚需以后地下考古发掘来证明。但不论以上何种解释,端平通宝小平背午钱都有可能是两国最早背记地支的钱币(图9)。
14世纪初到20世纪初,(明清时期)是越南封建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和走向衰败、没落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前期,经济发展迅速,洪德年间,铸钱质量和数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中国钱的流通数量日益减少。越南货币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但到16世纪初,越南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法国殖民者也进一步干涉越南内政。以此为界,越南铸钱开始走下坡路,钱币流通的混乱状况日趋严重。
公元1558年,后黎朝权臣阮潢定都顺化,称广南王。与挟持后黎朝国王的大将郑松打了数十年的内战,并造成一百多年的南北对峙。史称“北郑南阮”。经过几十年经营,南阮把版图从顺化-广南地区(中南部)扩大到湄公河流域(南部)。南阮时期,使用中国唐宋古钱,并大量仿铸中国年号钱,所见有黄铜铸品和锌铸品,以祥符元宝为多所见有周元通宝楷书小平背星月钱,顺治光背钱(图10),其锌铸品更为繁杂,本文将专列一章讨论。
后黎朝末期,中央集权衰落,南北混战,铸钱日趋衰落。私铸钱大量泛滥,封建王朝已无力控制钱币的铸造和发行。现存大量极为薄小的仿中国年号钱币,钱径不足20mm,厚仅0.8mm左右,钱文杂书,俗称“水上漂”。这种薄小型的钱币钱文繁杂,甚至仿造“仿造钱”。更造成了货币文字上的混乱。所见有元丰,天圣等钱(图11),谱上还见到有中国未曾铸造的景炎通宝、建文通宝等品。
越南各朝年号尚有与中国年号重复者,其所铸钱名也有一部分和中国钱币重复,但只要多查资料,多比较,掌握越南仿铸中国钱币的规律,自然能得出结论。
 
 

图八正

图八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