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上一页 下一页

隶“元”篆“丰”行“通宝”

——从一钱三体的元丰小平钱谈钱文杂书

冯瑞林


元丰通宝钱乃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所铸,面文有篆、行、隶三体,钱文旋读;计有小平、折二各式对钱达百种以上,为宋钱中版式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之品种,铜、铁兼行。元丰年间岁铸钱达五百万贯之多,铸量之大居两宋之冠。据有关学者计算,元丰年铸钱量排列可绕地球三周,故至今出土与传世在北宋钱中所占比重极大,存量丰富。按泉界所见之元丰钱及其图谱均是一钱一体,而笔者却珍藏有一枚一钱三体的元丰通宝小平铜钱。有道是奇品共欣赏,现借《古泉园地》一角向泉界同好介绍如下:


该钱径23mm,穿5mm,厚1.5mm,面缘阔3mm,背缘阔4mm,重7.5g,小平素背,钱文旋读,虽有流通磨损痕迹,但钱文笔势仍清晰可辨。此泉钱体与一般元丰小平为同一版式,唯钱文书体迥然有异:四字钱文中,“元”字从隶书风韵,“丰”字有明显篆意,“通宝”二字却具行草特色。一枚小平钱上杂陈隶、篆、行三种书体,十分奇拙可爱。按一钱三体,诸谱未见辑录。泉界前辈丁福葆先生《古钱大辞典》有此一说,但未见拓图。查近年泉学杂志或图谱亦没有出土与发现报告。故笔者手中所珍藏的一品,当属创见。但多年来亦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搁置至今。


一枚钱上有两种以上书体构成的钱文,泉学家称其为杂书。纵观中国古代钱文,林林总总,虽有不少变化,但总的说来是以篆书体例为基础的。从先秦半两到王莽十布,篆书钱文书体稳定了四个多世纪。三国时的蜀汉偏安一隅,其所铸的虚值大钱“直百五铢”,却始出现隶书的“直百”、“五铢”的汉篆,二种书体杂陈于一钱之上,开我国钱文杂书之先河。到了李唐盛世,据传为书法家欧阳询所书钱文的开元通宝钱,以八分书又含篆隶味的钱文书体结束了唐以前以篆书为主的钱文历史,开我国钱文一代新风,独步盛唐数百年,亦波及周边国家,影响深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大唐盛世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景象。五代十国,乱象丛生,反映到钱币上,后梁太祖的“开平元宝”、后唐明宗的“天成元宝”、后晋高祖的“天福元宝”、后汉隐帝的“汉元通宝”等钱文书体却已隶化,早已脱离了欧阳询的八分书,四字钱文已不能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十国时的前蜀王建所铸“光天元宝”的“光”字更是非常随意,竟成了行书,这一时期的钱币乃自蜀汉“直百五铢”以来第二种典型的杂书钱。到了两宋,钱文艺术的发展可谓之登峰造极,承上启下,开创了真、行、草钱文书体的先河。《宋.食货志下二.钱币》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故钱文用草书亦从此开始矣!太宗所书钱文虽书体各异,但均书姿妩媚,丰腴劲利。钱币学家唐石父先生考证认为:其真书“淳化”二字为楷书,“元宝”二字仍为隶书,太宗所写“真书”,可能仅“淳化”二字。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年--1040年)的“皇宋通宝”是真、篆书体的对钱,篆文“皇宋通宝”系采用九叠篆文书体,曲折回环,虽富于装饰风格,却字迹难认,失掉了传统钱文的书法简明之美,这是我国古代钱文中独特的品类。北宋钱文真、行、草,以二体或三体钱的这一独特的对钱制度体现出来,可以说集我国古代钱文书体之大成,独步泉史,其丰富的货币文化内涵无不折射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聪明才智的荣光。才子庸帝徽宗赵佶的大观钱有一种楷“通”钱,政和、宣和钱亦有楷“和”、楷“通”的,而其它三字却属隶书,故亦可称之为杂书。后至南宋以降而至明清,虽也有少数篆体钱出现,但大多为正规的真书,其整个钱文书体已基本趋于一致,无太大的变化,只存在各书法家的书体风格的稍有不同而己,再未出现过篆书或隶书或真书相互杂陈于一钱之上的现象矣。仅就以上所提到的杂书钱品类,也只是隶书与篆、楷、行等书体二二组合或稍有变异而己。如此元丰小平钱乃三种书体杂陈于一钱之上的怪异现象却是杂中之奇,前所未见之品。


据查,除我国北宋时期铸行过“元丰通宝”钱外,与之紧邻的东南小国越南陈太宗元丰年间(公元1251年--1257年,既南宋淳佑十一年至宝佑五年)也铸行过元丰通宝钱;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室町时期(公元1338年--1573年)亦铸行过元丰通宝钱。尽管越南古钱和日本古钱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中化钱币文化的形制传统,但其钱文书体风格却与我国古钱币有着显著的不同和差异。越南所铸“元丰通宝”钱,其“元”、“丰”、“宝”三字为篆书,独“通”字是真书,其通字最后一笔还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古泉家王荫嘉先生称之:“结笔瑰丽,作飞白体,适成其为安南谬篆。”而现在的泉学者则称其为“虎尾元丰”。钱币学者黄礼传先生说:“由于越南铜料缺乏,做对钱相当费料费工,设计者只好把几种书体集于一枚钱上,以代替各体对钱。同时,也为了表示当时的中越宗藩关系,干脆就将中国各大类典型的书法汇集于一钱之上,而又有别于中国钱币,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与发展。”再看日本所铸的“元丰通宝”钱,其“丰”字从“曲”,有的类似繁体“云”字,且篆法与北宋元丰钱文风格亦有很大的差别。而笔者所藏的这枚元丰小平三体钱却是地地道道的北宋钱文风格,与北宋钱文如出一辙,特别是与北宋元丰小平钱式神韵相通。细审此泉,字里文间与钱体一致,又不存在后世挖补、改刻、粘贴之可能。这枚奇拙可爱的元丰小平三体钱是笔者1995年从农民手中廉价收购来的一批约30多斤重的北宋钱中拣选出来的,这批钱均为北宋钱币,没有发现其它杂钱,故此枚元丰小平三体钱之安南说或日本说是可以排除的。


钱文杂书,一钱三体是中国铸钱史上所未见,历代泉谱也没见辑录,弥足珍贵。这枚其貌不扬的元丰小平三体钱以其独特的钱文书体风格足以补史缺、纠史误,有力的说明我国古代是铸行过非常成熟的“三体钱”的。笔者推测:(1)、它可能是一种试样。因我国古代铸钱历朝历代均讲究钱币的对称美,这蕴含着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但这种杂书钱试铸后,铸钱监可能发现篆、隶、行三种书体杂陈于一钱之上影响到钱币文体的对称之美,不太协调,也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视觉和欣赏习惯,便随即罢铸;(2)、另一种可能,也许是当时铸钱监工人的偶尔戏作钱。究其成因,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有可能被应用到钱币铸造业。大凡研究北宋钱者,均有此共识,因不属本文讨论内容,故在此不予多述。无论如何,这枚一钱三体的元丰小平钱又为我国的钱币文化涂抹了亮丽而多彩的一笔!


纵观历代的钱文书法艺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宋代相抗衡,也没有哪一个朝代的钱文书法,能象宋代那样书体俱全,真、草、篆、隶、行,丰富多彩,绵延达380年之久。藏泉家陈仁涛先生说:“宋因太宗、徽宗崇尚书法,一则御书三体,一则创作瘦金,东坡、蔡京先后书泉,共相辉映。泉文字体,六书俱备,各尽其妙,形形色色,蔚为奇观......由此观之,货币文字由大篆一变而为小篆,再变而为隶书,三变而为真书,书法渊流,同为辙迹,惟北宋为例外耳。”的确,宋代是我国钱文书体集大成之时代,是钱文发展的成熟期,也是极盛时期,它把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钱币----这一艺术形态表现出来,并铸成一种永恒的美,给于后人以无限的遐想,至今仍令我们这些痴迷于“孔方兄”的“泉痴”们徜佯在钱币历史的长河里流连往返,沉醉不己矣!


----2001年2月10日于商丘

请查看和发表意见

WUBanner from WebUnion Chinese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