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方孔钱的书法艺术

李可

中国方孔钱的书法艺术有 2000 多年历史。从战国时期中叶直至清宣统帝退位 1911 年。它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个缩影,客观的反映当时社会、冶铸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美仑美奂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世界,共同领略

战国中后期出现的圜钱是方孔钱的前身。它主要铸造在周王畿,魏、秦、赵等地。钱穿是圆形。书体是当时盛行的大篆。笔划锋劲,俊洒    不驾。字体结构飘逸,书文质朴凝重,字无定法,书无定势。反映出上古时期书法的发展形态,呈现出原始美。代表为共(魏铸),垣(魏铸)字,等圜钱。  

战国中晚期出现的圆钱才真正是方孔钱的起源。   它铸造在秦、齐、燕等地,书体还是为大篆,代表钱币有齐铸的   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燕王喜在位(前 254- 222 年)迁都辽东郡时铸的一化(已分有郭、无郭两种),明化;先秦半两(注: 3.5cm 以上)。

到了秦统一中国至西汉早期(注:前 221- 174 ),这时书体已演变成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大篆体的简化。这对汉字的规范、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代表钱币有:秦始皇半两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   ,字体狭长,匀圆柔整而雄豪有力。西汉榆荚半两、吕后二年前 186 始铸的“八铢半两”。

众所周知汉代是隶书盛行的时期,然而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始铸的“四铢半两”笔化划才由圆折转为方折,初见隶书端倪。它代表着铸币书体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我们应该看到钱币书体一旦形成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铢半两”从前 175 年铸至前 119 年。前 136 年汉武帝刘彻建元五年始铸“有郭半两”书体又出现了小篆体。随后的“五铢”风格也未变。

篆书在王莽时期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王莽所铸大泉五十、九年始铸的小泉直一直径仅为 1.5 厘米制作精细、文字俊秀可称中国小钱中的最佳品;以及悬针篆货泉、布泉共同构筑这一辉煌。它标志着篆书向着美体字、图案化方向发展。

二百年后隶书正式登上钱币历史舞台。汉献帝建安 19 年( 214 年)刘备在蜀铸“直百五铢”。“直百”为隶书,“五铢”为篆书,背篆书“为”。三国早期蜀铸“太平百钱”有篆、隶两种。后来三国中期蜀铸“定平一百”全为隶书。但是,三国中其他两国魏、吴还是用篆书。篆书钱体变得粗壮有力,已改旧时纤细秀美之风。魏明帝太和元年( 227 年)铸“五铢”史称“魏五铢”;吴大帝嘉禾五年至赤乌元年( 236-238 年)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可称当时代表。为当时书法家皇象书所写。书势沉着自然,平实中见工致。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 317-420 年)   后赵石勒  319 年铸“丰货”篆、隶两种。因其篆书粗壮有力   被成“宜男钱”。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经济、文化的中心移到南方,而南北朝的币制也在中国货币文化发展史上处于一个过度阶段。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篆、真、行、草定型的时期。货币名称突破了以重量命名的传统习惯,出现了年号钱。钱的书体也是一个转折点。南北朝以前使用篆书,而南北朝以后则多用隶书、楷书。  

成汉昭文帝李寿汉兴年间( 338-343 年)   铸“汉兴”钱,隶书此乃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篆书钱在南北朝时期( 420-589 年)进入了历史鼎盛时期。出现许多杰作,如“韭   叶篆”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454 年)至明帝泰始三年( 467 年)铸“孝建四铢”;南朝钱之冠首“太货六铢”陈宣帝太建 11 年( 579 年);北朝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 529 年)始铸“永安五铢”,其中背“吉”为隶书;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 553 年)始铸“常平五铢”;最值得一提的是”北周三品”。其一,“布泉”北周武帝保定元年( 561 年)始铸。其二,“五行大布”武帝建德三年( 574 年)始铸。其三,“永通万国”静帝大象三年(579年)始铸。此品堪称玉箸篆之精品。真所谓古今书法未变不足观,已变不足观,将变最可观,北朝钱正篆法之将变最可观(载熙古泉丛话)。北周三品被誉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隋朝五铢是玉箸篆的延续,隋高祖开皇五年(581年)始铸。

隶书最辉煌的时候是在唐朝( 618-907 年)。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年)始铸“开元通宝”。为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字文在篆隶之间,有含楷意,雍容华贵,是这个伟大的朝代的象征之一,也是后世“通宝”、“元宝”的起源,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元通宝”被广泛铸造,历时三百年。   开元通宝可分为早、中、晚三大类。唐高宗乾封元年铸“乾封泉宝”仅一年;肃宗乾元元年( 758 年)始铸“乾元重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重宝”字样;乾元二年( 759 年)史思明在洛阳铸“得壹元宝”后改“顺天元宝”。“得壹元宝”字体楷意更浓厚,反映了史思明想要标新,因取名不吉,只铸三个月;一年以后“安史之乱”被平,一切好象又恢复了以往的风格。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年)始铸“会昌开元”,背文多为楷书。如润,蓝,洛等字。    

唐灭亡进入五代十国后真、行书悄悄的出现了。我们拿前蜀国举例,公元 916 年前蜀王建通正元年铸“通正元宝”, 917 年天汉元年铸“天汉元宝”隶中带楷; 918 年光天元年铸“光天元宝”其中“光”字为行书。但是隶书还是主体,前蜀后主王衍乾德年间 919-924 年铸“乾德元宝”;咸康元年 925 年铸“咸康元宝”。南汉高祖刘砻乾亨元年( 917 年)始铸”乾亨重宝”,隶八分书,背“邑”;唐开元通宝自唐亡以后还继续流通了 700 余年,直至明末才被废止。不少国曾仿制。后汉隐帝刘承佑乾佑元年 948 年始铸直至国亡停铸,“开元钱范”改“开”字为“汉”;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955 年)铸“周元通宝”。 960 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始铸宋元通宝。

959 年是值得记住的时代。南唐中宗李景显德元年始铸“唐国通宝”篆真隶三书体钱。是中国“对子钱”的始祖。稍后所铸的“南唐开元”篆隶成对,形制相同,币文书体可配成一对,钱文形态对称,神态独具。当时的书法家徐弦题写了开元钱上的篆字,细长巧丽,浑重工整。与隶书钱文相配,更显新颖佳妙!   对北宋对子钱影响颇大。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于 979 年统一中国本部   。建立宋王朝,先后与辽,金,西夏,蒙古对峙三个世纪。这三个世纪是经济,文化,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艺术思想,审美情趣空前活跃。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时的钱币书法艺术正是其的缩影。

  另外皇帝,大臣的墨宝被铸在钱币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钱币书法艺术达到其历史的巅峰。篆隶真行草瘦金,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虽然从书法史上看宋朝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远逊于唐代   ,但钱文书法艺术是唐代所无法比拟的   。这更证明了钱文书法的滞后性!

隶书不仅延续了唐风遗韵,如   宋元通宝,太平通宝,而且发展到了极致。如绍圣元宝,传为苏轼所书的元丰,文字工稳独到,风致抑扬。政和重和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感   。有时隶书中含有篆意如圣宋铁钱,隶书熙宁,传为蔡京所书崇宁重宝,显得庄重中带有妩媚。

篆书的艺术进入了第三个高潮期,也是最后一个,可称绝唱。但它持续之长,品种之多,影响之广,形态之美,远远超过王莽和南北朝。从 1032 年仁宗明道元年直至宁宗嘉定 17 1224 年,影响到金,西夏等国。出现了铁线篆熙宁重宝,古篆治平元宝,久负盛名的九叠篆皇宋通宝,玉筋篆金泰和重宝。从元字形态的各异,我们就能体会他的多变。景佑;治平大字大平,异书;熙宁长冠宝,正郭,阔元,元丰退通,长字厚肉,阔缘大字;圣宋细郭,细字背阔缘,遒劲,正字,美制大字,大字,直宋,阴起郭,直元,开裆元,宣和元中字;绍兴元宝;乾道大字;淳熙背篆泉   。篆书为女人,有的如水元佑阔元狭穿,圣宋细字;有的如唐美人文政和;有的却似刘飞燕开裆元;有的正在翩翩起舞淳熙背篆泉,元丰长冠宝;有的弱不禁风圣宋直宋;有的却是巾帼英雄重和样,大字大平。而泰和重宝则证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如果篆书是女人,那末真书则是男人。淳化还带着隶味,咸平元宝则是首种真书钱。( 998   )宋前期的真书钱有股清秀之风,一脉相成,象是英俊少年。中期显得十分成熟。如圣宋直宋,文政御书,文政曳尾,抱政,政和重宝,绍兴折二,金正隆,伪齐阜昌元宝,重宝,西夏天盛,皇建,光定。真书的风采淋漓尽显,真是貌似潘安,泉中美男子。脱胎于真书的瘦金体(瘦劲体)正是那个使北宋灭亡,艺术造诣颇高的徽宗所创。我们抛开他的政绩不谈,只评价他对钱币书法上的贡献。他亲书崇宁通宝大钱,大观,宣和背陕。铁画银钩,象一位傲骨临风的侠士,剑客。正是他的积极引导使北宋末年的钱币艺术百花齐放,铸币工艺独步 2000 年!深深影响后世。如南宋折三点建,嘉泰折三,嘉定折十,金大定,西夏崇庆等等。

方孔钱,如果外郭代表天,且孔代表地,则行书钱文就是天地间行走的英雄好汉!

淳化;至道;元丰,元佑,绍圣大字结圣,正郭;元符;圣宋连轮,狭穿小字,细字;行楷更俱魅力,有男人味。圣宋遒劲,大字,结宋,长字,绍兴通宝折二大样;端平通宝;西夏乾佑等等。

草书则是狂士,仅有两种,淳化,至道。的确世上狂士如凤毛麟角。

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是对子钱鼎盛时期。品种多,质量精,书法美堪称空前绝后。重和对钱、政和重和样对钱、文政和对钱、楷宣长宝宣和对钱可称代表。对

钱在南宋初还流行,直到绍熙年间( 1190-1194 年)才消逝。

从南宋理宗宝庆朝( 1225 年)铸大宋元宝开始,钱文书法逐渐统一为单一的正楷。正如“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实用性高于艺术性。

元至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年)在中原建立元帝国。统一货币制,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钱币艺术进入一个萧条期。元惠宗至正年间 1341-1370 才开始正式铸币至正通宝。随着元的没落,元的纸币系统崩溃,各地恢复铜钱流通。起义军的地方割据政权均铸造铜钱。我们从朱元璋 1361 年时铸的大中通宝, 1359-1360 年徐寿辉所铸天定通宝,元惠宗 1350 年始铸的至正通宝等钱的书体上可以看出金大定通宝对后世的影响。它是继唐开元,宋大观之后又一影响深远的钱币  

乃至 1408 年永乐 6 年始铸的永乐通宝也有其影子。

宣德八年 1433 年始铸的宣德通宝直至道光年间( 1821-1850 )所铸的道光通宝一派死气、呆滞。纸币被大量使用,白银广泛流通,铜钱只作为贱金属,逐步衰落,铸量远远小于宋钱。所以钱币书法艺术不被人所重。但在这片死海中,也有几片浪花。崇祯 17 1644 年福王朱由崧踞南京所铸的行弓大字弘光通宝,凤阳铸的弘光通宝;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年间( 1647-1661 )郑成功据台湾所铸的永历通宝折二对书钱;清初吴三桂昭武 1678 时铸的昭武通宝折十钱,康熙宝广宋体罗汉钱。清乾隆帝酷爱书法,到处题画作诗,而钱币上却没留下他的墨宝。倒是其子嘉庆帝为乾隆祝寿铸的宫钱   “十全老人”,“五世同堂”颇具灵性。

1840 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内忧外患连绵不决,封建社会风雨飘摇。而咸丰及其以后几朝的钱币书法艺术却一扫明清僵死格局。千姿百态,争奇斗妍。可以说是中国钱文书法的复兴!其中有不少名家手笔:如大画家戴熙所书的宝泉铁制小平   ,周容斋太史所书的宝河局咸丰大钱。而佚名的善书者所写的钱文更具风味。宝泉局隶书咸丰重宝、宝源局咸丰重宝“缶宝”、宝陕局“大字”当五十咸丰元宝、宝巩局宋体当十咸丰重宝、弯巩当百咸丰重宝、宝苏局“缶宝钩咸”咸丰元宝、宝浙局当五十咸丰重宝、宝昌局“狭缘小字”当十咸丰重宝、宝福局背二十咸丰通宝、黄山谷风格的咸丰重宝,宝武局大字当百咸丰元宝、宝迪局“缶宝大样”当十咸丰重宝。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年)所铸的宋体、楷体太平天国圣宝更如锦上添花!

随后的几个朝代也不乏精品之作。如宝源局“八足贝”同治重宝、宝泉局光绪重宝否“缶宝”当十、宝   津局光绪通宝小平、宝苏局样钱、宝福局篆书光绪通宝。

“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随着先进的机制币技术的引用,传统铸币技术被淘汰,方孔钱走道了它的尽头!   方孔钱的钱文艺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请查看和发表意见

WUBanner from WebUnion Chinese Network